失落的符號
文/曹承礎
某公司與知名英語教學機構合作研發了一套數位課程軟體,看過的人都誇讚:內容夠紮實、功能夠完整、品牌也夠響亮,可謂英語教學之一大突破。
偏偏,就是沒有銷售量。
當初花費的成本,迄今猶未回收,產品有如坐冷板凳,不知何日才是出頭天。
「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」
無論何種產業,如上述「叫好不叫座」的案例層出不窮。不少企業策畫一項新產品/服務,自認挖空心思、絞盡腦汁,定能為屬意的使用者提供最好的。然而,你 端給使用者的菜,究竟是「自以為對他最好的」,還是「當真對他最好的」?有可能付出了半天,最後卻失望地發現──「他其實沒那麼喜歡你」。
問題,出在哪裡?
可能是產品不夠吸引人、可能是業務員辦事不力、可能是行銷手段不夠犀利、也可能是市場定位不明……追本溯源,常是產品/服務研發者忘了捫心自問:我真的了解使用者、知道他要什麼、有能力提供他要的服務、讓他在被服務的過程中從頭感動到尾嗎?
研發設計需「以使用者為中心」
理論上,使用者的需求,應是在產品/服務研發之初,即被納入考慮的重要因素。一開始若缺少了「以使用者為中心」(user-centered)的設計思維,憑企業單方面立場來揣測使用者心態,往往便會在後續的使用者價值創造上遭遇挑戰。
值得安慰的是:若不慎遺漏了這一步,產品/服務又已開發完成,也無需氣餒,更不該輕言放棄。所謂「亡羊補牢,未為晚也」;我們多年來研究的創新方法論,有不少工具可幫助企業在面臨瓶頸時,找出造成銷售破口的「失落的符號」,重新織就一幅成功的畫面。
以「服務失效模式」(FMEA,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)為例:FMEA最早由美國波音公司工程師提出,後被太空總署採用,用於製程品質控管。我們將FMEA應用於產品的銷售及服務的遞送,可 協助企業檢視產品/服務傳遞流程的關鍵點,針對各關鍵點發生的缺失予以擊破,替產品找到對的定位、進行對的包裝、委託對的通路將產品賣給對的族群。
行文至此,重點是:銷售量不如人意,不見得是產品不好,無須太快消極棄守,而應找出改善方向,掌握現有資源東山再起。新約聖經中,耶穌的兩個門徒猶大和 彼得,先後背叛了恩師耶穌-猶大將耶穌出賣給不懷好意的猶太祭司,彼得則因怕受牽連而三次謊稱與耶穌不相識。後來猶大選擇了上吊自殺,彼得卻四處傳講耶穌 的道理、甚至以身殉道來「將功贖罪」。兩人後世評價之所以大相逕庭,重點即在誰能勇敢接受錯誤並加以彌補。
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;企業是人組成的,難免也有出錯的時候。只要及時運用系統化方法,找出失效點並加以修正,一度黯淡無人問的璞玉,亦有機會價值連城。
*作者為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、資訊管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