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ogle宣布以125億美元買下Motorola Mobility震撼了全球,為後PC時代的手機、平板、行動……產業競爭都投下了一個大變數。
然而,Google買Moto真的能用Moto專利來保護Android陣營?Android陣營到底會是多了Motorola的專利保護,還是少了Google這位忠實的盟友?到底會是一人得道,雞犬升天,還是摩托騾拉,雞犬不寧?
很顯然的,Google應該志不在硬體製造與銷售,既使有的話,硬體頂多也只是Google未來行動搜尋,以及雲端服務策略的一環。
長期以來免費授權Android,免費提供許多軟體……都是為了達成這個目的。
然而,隨著後PC以及數位匯流的演進,軟硬體之間界線已經日漸模糊。蘋果的iPhone、iPad、iPod……,賣的到底只是一個設計精美的硬體產品,還是好的使用者經驗,還是好的軟體、服務………?這實在很難說是某個單一因素。
Gartner在評論這個事件時提出一個很有趣的模型,叫做OSO──暫且可將它翻譯為原始協調者解決方案(Original Solutions Orchestrator)模式。
Gartner原本提出OSO模型是要用來解釋OEM(硬體)業者的轉型,基本上,這種商業模式必需整合實體、數位,以及解決方案等三個網路(供應鏈)。過去以來只見OEM業者補足實體供應鏈之外的另兩個供應鏈,而Google買下Motorola,則是少見的從一家具有數位供應鏈(Android平台)及解決方案供應鏈(各種雲端服務),然候買進實體供應鏈(手機的配銷)以補足OSO環節的業者。
Gartner的言下之意似乎意謂著:Google要成為另一家和蘋果一樣從軟體、硬體,到服務統包的業者。但這樣的Google,未來競爭當然不只有蘋果,還有它現在的客戶與合作夥伴。至少,Gartner是這樣說的:
我們見到OSO模式的發展,競爭變得越來越複雜,今天的合作夥伴與客戶,明天可能變成競爭對手。……
Gartner的說法或許較為含畜與迂迴──就像一些預知未來的算命先生一樣,話總不能講太滿,說得太白。Forrester就講的明白一些了。
這宗交易讓Google處於一個非常尷尬的「懷半胎」立場:一方面他要做為一個開源碼「環境」的提供者,另一方面還與他的「客戶」競爭。這還意謂著有四家軟/硬體整合的業者:
蘋果/iOS、HP/webOS、RIM/QNX,現在則有了Google/Motorola(按:或許可改為Motorola/Android),以後或許還可能有第五個:如果謠言中的微軟要買Nokia成真的話……
蘋果/iOS、HP/webOS、RIM/QNX,現在則有了Google/Motorola(按:或許可改為Motorola/Android),以後或許還可能有第五個:如果謠言中的微軟要買Nokia成真的話……
所以,亞洲的那些OEM,HTC、Smasung、及LG要往那去?如果微軟真買下Nokia的話………
除了手機,Motorola還有另一個業務:Home Business。
就是「數位家庭事業部」,這是一個專門設計與生產數位家庭產品的部門,例如數位電視,機上盒等等的。
在手機及平板等市場,Google不管是以Motorola轉型為OSO,還是自己去做OSO,都是很尷尬,總是還有很多Android合作夥伴要顧忌。但在Home Business這一塊,似乎沒有較為可觀的大廠來讓Google顧忌。
未來可能透過Motorola的Home business部門開發Google TV等更深入家庭的數位匯流產品,擴大Google雲端服務的版圖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